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在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即将跃出地面,明年即可建成。
新馆的土木施建正如火如荼,馆内陈展设计与展品征集也已悄然开始。截至2012年2月上旬,博物馆已面向全球征集到各类全新标本1920种、8554件,超出展示所需征集标本量的70%。2011年、2012年仅自美国即采购到44件精品标本,总价逾140万美元。
全球寻宝尚属顺利,但最近博物馆却在陈展方式、手段、内容上,遇到了不少新的“课题”——新建的博物馆应是以现代取胜,还是更重经典?展览方式应更活泼还是更传统,科学绘画等传统工艺是否应保留?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展览吸引力,但又面临更新过快,容易分散游客注意力的问题,其中分寸该如何把握?
设计者们的讨论一次接一次,其中的一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下不少新建场馆所需面对的共同难题。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正要再向全球发出“英雄帖”,寻找科普人才、征求各种金点子。
更现代,还是更经典?
“你们理想中的自然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劈头一问。
记者一时语塞,似乎确实有些难以形容:要能看到大恐龙、猛犸象、剑齿虎标本;要足够好玩,看到有意思的标本,手机一扫就能蹦出详细信息;要能让人安静下来,可以静静品味、思考;要足够开放,自己也能动手学做标本……一点点地拼凑。
“或者更简单说,这座博物馆是应该更现代更信息化,还是更经典的类型?”忻歌问,“新建的自然博物馆,无原有建筑约束,使最新的设计理念与想象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和可能。但要赢得认同,成为榜样范例,很多基础性问题就必须一一思考,其中首要的就是展馆风格。”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工程常务副总指挥梁兆正坦言,类似问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研究设计团队已不知讨论过多少次。近几年来,在我国一提起现代的博物馆、科技馆,似乎就非“声光电”莫属。各种触摸屏、各种互动装置,似乎每一项一定要让参观者“摸一摸”才好,这难道是博物馆未来展示的唯一方向?
“从大英自然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兴盛不衰可以看出,以展览的方式与观众沟通交流是自然博物馆进行科学传播的主要手段,如果说收藏研究是博物馆的心脏,展示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不以研究作基础、没有具体科学内容的展览,其科学性和权威性都会打折,不管它在形式上是多么新颖和刺激。”梁兆正说。
几经讨论修订,自然博物馆的设计团队想做些不同的尝试。展项固然不能太“一本正经”,单一“标本+标签”式的陈列,也已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有没有这样的可能,让各种新颖的技术手段与标本结合,同时除去现代技术的过分绚丽,让展示内容“润物细无声”地直抵人心?
标本的价值毋庸置疑,“各种恐龙、古生物与矿物是目前标本征集的主要方向,我们很想能达到一种类似跨时空的聚会,各种远古生物与现有生物全都集合在博物馆中。目前我们已征集到的珍稀标本便有大地懒、三爪鳖、双臼椎龙等数千件。”梁兆正介绍。
但标本也会说话。标本的品质、修复水平,标本的姿态、摆放、环境,都是展览主题与博物馆研究水准的体现。梁兆正说:“比如,届时博物馆中将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大型复原场景,结合动态背景画面,全视角地再现非洲大草原的恢弘与壮阔,数十种上百头动物‘生活其间’,光想想,就是何等壮观。将技术与经典展示结合,不仅陈列展品,更利用媒体技术展示展品生活空间与状态,这会是一种全新的自然博物馆展览。”
在未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林奈实验室”,既有按照林奈经典分类体系展示的标本,也将有更好玩的互动展品。最有趣的是一组现代 “显微镜”——通过特殊的镜头和读写装置,当游客拿起看似普通的载玻片放在目镜下,标本的高清图案和说明立即呈现。这并非显微镜的放大,而是利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新型展示。
据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届时更会有一个国际领先的信息交互平台:近200个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电子图文和视频终端、无线射频识别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馆整体成为一座无线信息交互平台。游客不仅可以在参观前通过官网提前预约,设计自己的游览路线与学习内容,还能在参观过程中随时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离馆后随时温习。
更科学,还是更人文?
自从300多年前在欧洲诞生,自然博物馆的主旨一直是科学。借助“地理大发现”,成群结队的科学家去往世界各地考察,收集大量生物、地质标本。自然而然地,这些标本的集中呈现出最早的自然博物馆雏形。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弄清门纲目科属种、分清标本之间的关系,着实不算轻松。一堆拉丁文名、专业术语,和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这可能是自然博物馆的“天生短板”,科学需要严谨,稍过即显艰深呆板;如若过于强调自然生态,又如何体现“人”的因素,引导人们的兴趣与思考?英国自然博物馆馆长迈克尔·迪克森即曾告诉记者,他们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建项目,目的就是让馆内的展示内容让人更容易理解接受。
建设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常设展区便有1.75万平方米,内含10个展区,加之2000平方米临时展厅、200个座位的3D/4D兼容的影院。“如此规模的大型博物馆,要想引领这个行业,同时成为这座城市发展所需,除去成熟的展览体系、资金筹措等硬件,就必须有更广义的自然观,将自然博物馆与城市结合,表达城市的人文色彩,让博物馆成为寓教于乐、引人思考的地方。”
科学的展览可以加入更多艺术与人文的色彩。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展览设计部主任鲍其洄透露,博物馆已向全球发出“英雄帖”,征集画师为新馆所展示的物种标本,绘制各种形式的科学绘画。“科学绘画全部由手工完成,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能帮助人们发现自然中蕴含的艺术美,也许就只是以最简单的图文版方式展出,便已有足够底蕴吸引观众驻足停留。”
科学的展览本身便可加入“人类”的因素。鲍其洄介绍,在未来的自然博物馆中,将设有以“文明的史诗”为主题的展示,“人类”成为最大主角。回溯人类文明的兴衰历程,阐释和展示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冲突与和谐”,让观众潜移默化感悟。在人地之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一场展现人类从刚刚开始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到走出非洲全过程的多媒体秀。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无论是起源于西亚的小麦,还是中南美洲的玉米,或是中国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粟米,农业文明起源都离不开大河流域,也说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和自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
梁兆正介绍,未来的自然博物馆中还将有一段“上海故事”,如,上海有着鸟类驿站、移民城市等特点,这一切为何会出现?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文,那是一种新体验、新思考。
更重展品,还是人才?
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方案经过近6年的多方调研、思考与广泛咨询,已五易其稿。用梁兆正的话说,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时代,自然博物馆如何在变化中求发展,是我们在讨论的核心。
在这一基础上,2011年11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与美国盖勒格设计公司签订了总体规划设计合同,目前已完成约50%的设计工作。
在设计方案中,博物馆届时将有8个不同形式的剧场,展示宇宙诞生、寒武纪、白垩纪、人类历史等不同内容;有6个教育活动性研究室,如达尔文中心等进行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有3座科学教室,欢迎中小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标本从发掘到制作的全过程。
在展示手段上,建设者们更设计出不少有意思的展览方式。比如在展板上完全手绘的科学绘画,展览中插入内容相关的“微电影”等。忻歌介绍,据目前计划,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将有超过2000多幅原创科学绘画,用于图文、电子图文和装饰;近300部纪录片风格的微电影,每部时长60秒—90秒之间。“这些微电影没有旁白,字幕都很少,让人们用自己的心贴近自然之美。”
但这些科学绘画与微电影,显然不同于普通绘画和纪录片,“科学性是首要因素。”忻歌说。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上海自然博物馆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同样一幅古生物复原图,国内外应征来的版本多达几十种,合格者寥寥无几;制作一部60秒的微电影,博物馆从40多家应征公司中选取了10家,发来的作品却不尽如意,几乎每个细节都需团队反复交涉,半年只勉强做成20部。
忻歌拿来一些作品与记者详细分析,比如一幅有关现代家鸡祖先“原鸡”的科学绘画,十多幅应征来的作品,几乎各个不同,各个差异巨大。“尤其是一些国内作品,都出自画家、美院学生之手,很漂亮,但与真实状况差异太大,有些一看就知作者对这方面毫无了解,也没有查过资料,根本不清楚原鸡的真实样貌,结果五花八门。”
再看一部有关介绍热带雨林不同生态层的微电影,60秒钟在真实画面与虚拟介绍中反复切换,从一株大树自上而下的介绍中反映整个雨林生态状况,看起来还不错。但听了介绍才大吃一惊,这竟然是家国内相关方面最好的制作公司,历时4个月,反复制作修改了19遍后的结果,其中几乎每一个字每一帧画面都加入了博物馆设计团队的修改和努力。
“这正是我国目前科普方面的人才现状。”梁兆正说,“如何将科学的信息尽可能简洁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是一门学问,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要求更高,国外大学早已有相关专业,社会上也有专业公司,但我国基本还停留在兼职、兴趣上。专业的绘画人才缺少科普素养,专业的制作公司对好的科普电影也缺乏了解。”
所以,在梁兆正们看来,在最初向全球发出标本“征集令”后,再发出一道“英雄帖”,寻找科普人才、征求各种金点子,是一种必然。“为人们吸收科学信息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是博物馆的必须,传播手段就是关键,而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版权所有 电话:0731-55685157
Copyright 2009-2023 www.ssmz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12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