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关于我们>馆内新闻

去韶山,寻找学习“密码”

 文章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吴艳 时间:2022-08-31 08:07:02 

  天下韶山网讯(记者 吴艳)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列着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期读过的很多书籍以及毛泽东手书的稿件。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些书籍和手稿上面画着很多标记符号,有三角形、圆圈,还有叉叉、问号等等。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小编带大家来一探究竟。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翌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8班。

  1913年,36岁的徐特立已是享誉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而此时20岁的毛泽东正在寻求真理和志向。这一年,徐特立被湖南一师聘请为教员,教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

  从1913年到1919年,徐特立在湖南一师任教6年。而毛泽东从1913年到1918年暑期毕业,前后共做了5年半的师范生。其间,徐特立渊博的知识、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有相当的帮助和影响。他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抄书中精彩的地方。”

  毛泽东十分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好习惯。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堂随记,一类是文章摘录,还有一类就是课后自学的笔记。在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有约达12000字的批注,其中标注十分精细,包括很多自己的见解与点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保留“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一生研读《二十四史》,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通读了全书,有些纪传,研读了几遍,并留下许多圈划和批注,读书治学的态度十分严谨。

  据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深入挖掘馆藏相关文物的内涵,研发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系列文创产品。产品选取《毛泽东手书选集(批注和札记卷)》中的若干符号,通过一定视觉排布,形成产品主纹样;同时融入泼墨印迹、革命时期特殊字体符号、毛泽东印章等元素丰富产品纹样。“不动笔墨不读书”系列文创产品上市后,深受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在开学季来临之际,诚挚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寻找学习“密码”,追随少年毛泽东的求学足迹,感受毛泽东主席在读书时做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将“不动笔墨不读书”文创产品带回家,养成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版权所有 电话:0731-55685157
Copyright 2009-2023 www.ssmz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12660号